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

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

概述:1965年,伊势、太藤首先报道本病,怀疑它是角层下脓疱病的毛囊型。1970年,太藤提出新的命名,称之为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。到1981年,日本已报道50例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以男性为主。男女之比约为5∶1,发病年龄为16~61岁,20~30岁多见。家族中常有哮喘及湿疹患者。目前没有其他相关内容描述。

病因

病因:本病病因不明。有人认为本病与皮脂溢出有关,也有人认为是一种细菌疹,但未能证实。Andrew认为本病可能是不典型的银屑病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早期见毛根外鞘细胞内、细胞间水肿,嗜酸性粒细胞、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。毛囊内形成脓肿,脓肿内含有多量上述细胞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以男性为主。男女之比约为5∶1,发病年龄为16~61岁,20~30岁多见。皮疹好发于面部、胸背、上肢伸侧,为毛囊性红色丘疹,顶端常有脓疱,周围有1~2mm红晕。初起散在,以后逐渐群集,可形成红色斑片,中心部丘疹消退后有少量鳞屑及色素沉着,边缘又起新丘疹,并向周围扩大。皮损扩至一定程度即不再增大,边界清楚,可反复发作。皮疹持续时间及复发间隔时间不定。掌跖发疹类似掌跖脓疱病
    皮疹处有轻度瘙痒,加剧时还有全身不适。
    多数患者有痤疮或脂溢性皮炎史,或同时存在本病。家族中常有哮喘及湿疹患者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常有哮喘及湿疹并发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白细胞中度增高,嗜酸粒细胞显著增高,可达0.46×109/L,一般波动于(0.02~0.26)×109/L之间。细菌培养无致病菌发现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早期见毛根外鞘细胞内、细胞间水肿,嗜酸粒细胞、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。毛囊内形成脓肿,脓肿内含有多量上述细胞。毛囊及血管周围也有嗜酸粒细胞、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。毛发完好。

诊断

诊断:根据临床表现、实验室检查及病理切片,本病诊断不难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但应与脓疱病、脓疱性银屑病、疱疹样脓疱病及体癣等相鉴别。

治疗

治疗:内服氨苯砜或皮质激素有良效。也可试用羟布宗羟基保泰松)、或磺胺吡啶、米诺环素(二甲胺四环素),个别病人摘除扁桃体或应用抗生素治疗龋齿后好转。

预后

预后:可反复发作。皮疹持续时间及复发间隔时间不定。

预防

预防:
    1.在易于发生脓皮病的单位(如某些工厂、农机站、小学校等)中广泛进行有关防治化脓性皮肤病的宣传教育工作,定期进行预防检查,尽可能消灭一切发病因素。
    2.注意皮肤卫生,加强身体锻炼,增进皮肤的抵抗力。
    3.保持皮肤机能的完整性。对于皮肤病,尤其是瘙痒性皮肤病,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。防治皮肤损伤,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等刺激。
    4.衣帽、毛巾、面盆等禁止公用,防止接触传染,对患者适当进行隔离。患者所用敷料及接触物要严格消毒或焚毁。在患病期间,除应用药液清洗皮损外,禁止用自来水洗涤患部,以防扩延。
    5.发病时应禁饮酒或食辛辣刺激食物。少食厚味食物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